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天津
性别:先生
最后登录:2014-07-09
http://verypunk.5d.cn/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7/05/11 | 《老子》(一、二、三)
类别(长生剑)
|
评论
(0)
|
阅读(27)
|
发表于 15:47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原文据岳麓书社版,看了几个版本,差别其实不大。
不过古代是没标点的,那么,最好的方法是拿掉标点,重新再看。
第一行(这里的“行”按岳麓原文来说,也就是写在上面的,下同)就可以有很多的读法,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此种种,任何一个都可说通,这里我选择原文的断句。
第二行前一个部分除原文外还可以这样读: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意思争议不大。后一部分还可以这样断: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第二部分我舍弃原文的断句方法。
第三行,断句取原文。
第一章涉及到几个概念,在后面章节中反复出现了,有必要单独说明。
道,天地初始状态,天地未形成的状态,这里我们理解为原始的神灵,参照了何新对中国太阳崇拜的文章,他的文章中认为混沌神也就是道衍生出了其他的神灵,其实有时候道又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无疑早期如老子这样的先知已经从神话崇拜中觉醒将神灵做了进一步的概括,上升到哲学的角度,又或者我们这样理解道之成为神是一种人格化处理。名,可做动词命名,可做名词泛指一切可命名的事物,比如风雨雷电、江河湖海、你我他……。从名中分出两个概念,无名,不可命名,其实就是混沌状态,可说就是道;有名,可以命名的事物。于是又出来两个概念,有和无。
第一章姑且如此理解:
世界开始时的混沌,我们且把它称做道。今天我们崇拜的种种神灵就是从道中来。混沌怎么去言说,对神的恭敬是对还是错。可以言说的神不是永恒的神;可以命名的名不是永恒的名。天地的开端就是无名,就是混沌,就是道,道是无名的。天地成型,万物滋生,一切有了命名,天地是万物的开端。无和有的妙处,在我们身上也同样存在。就象观察这个世界的起源、发展一样,我们来观察自己,如果我们抛弃掉心中的欲念,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本源了,但是我们又不能一味的舍弃欲念,正因为有欲念,我们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论无还是有,不过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对无和有的思考,将指引我们进入对事物本源的认识。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第一行讲到世人只看到一面,就是他们追求的那一面,美和善,可是只看到一面的后果却并不理想。
为什么呢?第二行讲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一对对的矛盾,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一味的追求美,却不知道什么是丑,那么这样的美并不是实在的美。追求美其实是屏弃丑的过程,不然怎么建立美呢?
自然的一切是是一对对的矛盾,人们对矛盾的漠视说明他们对自然的认识不足,那么该如何认识自然呢?最后一行讲到,圣人对自然的态度。这里说到又一个经常出现的名字,无为,怎么理解无为,绝不是不作为,而是不逆天而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变化的意思。又说的教化的最好方法是不言,不言不是不言不语,而是身体力行的意思,既光靠说教是不行的。怎么顺应变化,怎么身体力行呢?就是最后说到的了。让事物自然兴起,不要不利于自己就去遏止,利于自己就去死命的促进,有了一点成效就说自己出了力,居功自傲。
第二章姑且如此理解: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世间的事物都是一对对互相依存的,没有有何谈无,没有难何谈易,缺了一个另一个也就不存在了,只认识一面是不行的,不知道假恶丑的危害,对真善美的追求必定大大折扣。
圣人行事不会去刻意的计划,作到算无遗策,那也是不可能的。只要去依岁发展规律,自然会得到最圆满的结果。有了作为,有了成就,有了收获,应该清醒,这一切都是事物本身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因为自己有多高明,多么与众不同。认识了昨日的成就从何得来,明日才能继续发展。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智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一行不难理解,讲了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的危害,这样做是不明智的。
第二行讲到老子认为可取的做法。
通常认为,这里是在说愚民,其实不然,我觉得是在说平衡。当有余面对不足,该怎么解决。智慧有余,高尚不足;需求有余,物质不足;欲望有余,满意不足。
理解如下:
不要对高尚的行为进行赞扬,对高尚的赞扬,会让人们把高尚分做三六九等,反而削弱了高尚行为的作用;不要把稀有物品看作是难得的,因为物质是有限的,永远不能平均分配,对稀有物品的渴望会产生偷盗行为;要减少引发人欲望膨胀的事物,因为那样会使人意志动摇。
圣人是这样的,降低自己的欲望到最基本的需求程度,强健身体而淡化意志的力量,同时把这样的理念传播给其他人。要让有些小聪明的人就无处投机取巧,要让人们就不把精力放到追求物欲上,如此才能得到长治久安。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307]
碧玉刀
[103]
离别钩
[40]
长生剑
[85]
孔雀翎
[18]
多情环
[8]
霸王枪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