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仔细比较,我也许更喜欢《新街口》,别奇怪,我是说最近的三部电影。他们分别是:《疯狂的石头》、《梦想照进现实》、《新街口》。
我先以经验主义的姿态说说这三部电影。先告诉你们我现在的状态,喝了小半斤白酒,42度的,戒烟一天,难受无比。
这三部电影中我最期待的是《梦想照进现实》,不是因为老徐,而是王朔,熟悉我的人应该知道,我是王朔的忠实拥趸者。王朔对我来说有着很特殊的意义,很长时间我把王朔的作品当成了处世的指南。王朔已经有多久没有作品了,上一次好象是参与了《一声叹息》的编剧,从那后一直就没有动静,电影里有一段王朔自嘲了一下,其实电影中的俩个人一直讨论的编剧,暗指的就是王朔本人。
而《梦想》其实是一部不必为电影的电影,除了开头的那十几分钟说喝酒的兼说喝醉酒的,让我心有戚戚焉外,后面我看的都有点走神了。我是按照某位先贤说的那样的,不看屏幕,只听对白的,其实不用别人说我也能猜测说来,既然整部电影就是两个人的对话,那就算演员表演多么精彩,对话始终都是最重要的。可惜,王朔的编剧其实是很有问题的。所有对话指涉性太强,王朔是太想暗示了,恰恰就使对话间的过度生硬了,让一些自作聪明的人看透了他想说什么,又让一些不够聪明的人误解了他。同一个原因,最后演员和导演间的转化,确实有戏剧冲突,但无法让人信服。这部电影要讨论的和《我是你爸爸》想说的有什么区别呢?坦白的说我没看出来。
最后关于这部电影,我想说的是有个剧本就够了。完全没必要拍出来。等着买九月的《收获》吧。
《石头》,唉《石头》。我看过多少遍了!我自己都记不清楚了,这几天只要有朋友来我这里,我就会给他放《疯狂的石头》,真是老少咸宜。在MSN上,最开始有人问我:看《疯狂的石头了》吗?后来问题就变成这样的了:看过《两杆大烟枪》吗?是的,要说《石头》这部电影,似乎必须讨论明白“抄袭”的问题,我觉得说石头抄袭的人都是白痴,按照他们的说法,那电影小说你就别写也别拍了,因为你跳不出来了。如果只是抄袭,导演不会把宝石设置成该工厂拆迁,不会把我们社会中的种种不动声色、如此自然地化到电影中,各式诈骗、倒闭的工厂、拆迁的街道、晨练的老人、棒棒军团,反过来再看看电影的败笔在那里,恰恰是那个香港大盗(败在何处,后面在说)。这些说明,导演是深谙当代中国社会的,是的其他的诸多外国电影一定给了他启发,也只是启发,如果他要是抄袭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完全可能是另一副样子,可能会更酷,但不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他可能会象《暗战》一样,看得时候觉得好看,看过也就算了。事实上,我们恰恰是抄袭太多,吸收、转化太少了,仔细看看当下的电影,有那部不是抄袭得来,他们只是抄的面目全非罢了。从这一点上看,《石头》是了不起的。我建议让导演多拍些市井的片子,千万不要一部《石头》成功了,就再去搞同类型的了。希望他清醒的知道,让《石头》成功的真正元素是什么。
说一下《石头》的败笔,就是那个香港大盗,这不是导演熟悉的人物,所以其在电影中除了起到把汽车开过去,挡住黑皮的出路外,其他的作用都是恶性的,经不起推敲的。虽然整个电影都是夸张的手法,但是并没有不符合逻辑处,只有香港大盗,他从房梁下降偷盗和后来的走通风管道逃走被卡,到最后的误杀了自己的雇主,都是很牵强的。我懒得说,为什么牵强了,戒烟戒的无法忍受了。
等有时间在说《新街口》。
2006.8.11
这一等又好几天过去了。应该说说《新街口》了。看到沈红枕着建军的大腿睡着时,我有点被打动了。那是八十年代初的北京,夏天的一个小院,一个叫建军的长的挺糙的胡同青年,和弟弟和哥们做着投机的生意,他喜欢一个叫沈红的,有点媚的女的。沈红为了出国跟了一个大哥,那天早晨她从什么地方熬了夜回来,哈欠连天,建军用啤酒箱子给她拼了一个临时的床,我抬头就好象看到了小院子当中横了一根绳子,绳子上挂满了夏天各式的衣服,然后我又一低头,我看见沈红的头枕在建军的大腿上,建军按着自己木了的腿,呲牙裂嘴。后来的糖炒栗子也很有意思,还有结尾时的安全套和狂风暴雨。那是我喜欢的爱情故事,不可企及、充满绝望、偶有所得但最后还是无疾而终。
而《新街口》要说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已,它还说了浮躁的八十年代,电影一开头的旁白说:我们要是早听三舅的,起一照,早就腰缠万贯了。三个无业青年,强占在国营副食店前无照经营,卖包子,执法队员一来,如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般跳跃着逃窜。从一开始电影就没想写实,所以那些批判八十年代并非如此的人,应该闭嘴。
我不知道,未来的某一年,当人们为这21世纪的最初几年,拍电影时,我会不会也跳出来,说东道西。电影是一个描述梦想的东西,哪怕它把时间放在过去,它一样是在讲述着梦想,不然我们可以去看记录片。
传奇总是存在在过去中的,存在于一个动荡的时代,需要一个大的背景。《新街口》就是一个梦想,一个传奇,一个确切的时代中相当于神话的故事。
黄三说:从今天起,我的命就是大家的,看着好玩,拿去。我就猜测她最后会死掉,而她死的就象一个侠士一般,这更说明了这只是个传奇。当电影结束,那几段介绍人物后来命运的文字,更可作为传奇来解读。
尽管《新街口》将八十年代的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大事件穿插其中,但是记忆并不是它要追溯和凭借的;尽管《疯狂的石头》里,种种桥段,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但是电影已经把这些桥段完全的融入到我们时代的生活中了。如果,我们在看电影时必须要怀揣着什么来看的话,那么不应该是记忆和经验,而是梦想。可笑的是,《梦想照进现实》里却没有梦想,虽然它的标题里有这两个字。
还有有句题外话,《新街口》其实是王朔最擅长的东西,他是不适合操纵当下时代的故事的。
2006.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