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文学,而且文坛
韩寒开骂了,白烨关博了。假如你码了好几年的字,出了好几本书,反应还不错,有人却告诉你,你这还不叫作家,顶多算一文学爱好者,文坛的门你都还没摸着呢。你也会奚落他一顿吧。
21世纪过去好几年了,又有人把“文坛”这俩大字祭了出来,让人先是一楞,然后忍不住笑了。上一回看见人提“文坛”这个词,是在一大堆回忆文章里,多是冠以“XX年代文坛实录”这样的标题。再往前边琢磨,古时候好象也没“文坛”这个说法,都是先有“诗名”或“文名”,那时印刷技术不高,一般来说是都是口耳相传,有类似“拜码头”的做法,比如白居易似乎就这么干过,但那是指望让人引见得个一官半职,动真格的还的拿作品说事。再往民国那想,好象也没什么“文坛”,鲁迅先生就帮不少青年人出过书,也从来没以引人进入文坛而荣。这样想就很明白了,文坛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韩寒、白烨之争各个门户网站都做了专题报道,想搞的更清楚点可以去看。白先生说:韩寒只有市场,而作品没有上过文学刊物,因此算不得进入文坛。在白先生眼中,进入文坛是必须在要在刊物上发表文章的,隐含的标准就是要被那那的文联或者某某主编认可。《一座城池》首印就是50万,我不知道得把多少刊物的印量加一块才能凑够这个数。白先生的说法有没有理,不言自明。韩寒写文章反驳的要更有力度,我再说也是没新意。
随着争论的升级,白烨的许多旧闻都被挖了出来,实在有许多不光彩的记录。以评论家的身份炒作自己策划的小说,真有“文坛”恐怕也不见容吧。白先生还有“80后文学研究专家”之名,逢有关于“80”后的话题,必被请出来采访、发言。这一回白先生著文大概的意思,是在满怀期待的说:小伙子,加油,我在文坛等你,谁知韩寒并不买帐。所谓“80后专家”,换个说法就是靠“80后”混饭吃的,人家是你的衣食父母,你却得了便宜还要卖乖,就有点摆不正位置了。
在这一争论中,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角色。比如解先生、陆先生,二位是在挺白的,我觉得这两位先生一是“文坛”观念根深蒂固,二是没搞清楚形势,就被好热闹的媒体给硬拉了进来,说了点着三不着两的话,等他们明白了,应该会后悔不迭。另有一号叫古清生的,也算有点文名,在博客上写了一系列批白的文章,一副猴急的样子,恨不得把自己变成韩寒的代理人,动机是非常值得揣摩的,人心险恶这话诚然不谬。
想起去年方舟子、于建嵘的争吵,也是把一大群人拉下了水,使得整个事件变了味道,我是很担心古清生这类人物太多的。
什么诗歌,而且诗帝
多上上网确实有好处,因为在网上你能看到许多现实中看不到,甚至想都想不到的人和事,比如芙蓉姐姐,还有这一位——伊湖水。
我是在“天涯杂谈”里看到此人的一篇帖子才注意到的,那标题很是吓人,大意为:诗帝伊湖水一日写诗三十余首。当年我看《戈麦诗全编》,注意到戈麦一日写诗六首,已经是非常惊讶了,这伊湖水是谁,能一日写诗三十余首,并自称诗帝。打开帖子一看,真是叫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戈麦的六首诗歌,内容、立意、语言的运用都是迥然不同的,让人诧异那是怎样的头脑在一天中可以做如此的跳跃,而这位伊湖水的三十多首作品,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都是以某种生物做题目,先列出几句客观的事实,然后再拟人化的加以引申和演绎。中学生水平吧,最主要的是这简直是在把诗歌当儿戏,假如写诗可以如此,那北岛就一直捣鼓什么是什么的通行证、什么又是什么的墓志铭去好了。
再打开伊湖水的个人资料,登陆此高人的个人网站,更另人瞠目结舌了。在网站中伊湖水用一系列帖子,把自己的诗歌先后同海子、北岛、金斯伯格、沈浩波的作品比较,并自说自话般的得出结论,自己的作品要高于他们。他还声称自己丢掉的草稿都胜过李杜,更以诗帝的名义对其他诗人进行“册封”,一副君临天下的姿态。狂妄吧,恶心吧。
对于诗歌我向来无法把感受付诸文字,所以让我去说伊湖水的作品何其不好,我也说不清楚。我很愿意把伊湖水当成个行为艺术家,一个一点也不高明的行为艺术家,我还担心他有一天会疯掉,觉得应该让芙蓉姐姐给他上一堂心理辅导课。
我甚至想到我是不是上他的当了,好在我只用十分钟就敲完这些字,敲完后决定再不去想他。
什么名人,而且博客
关于博客,我是赞赏匿名式的,严格的说是半匿名的,因为在上一场闹哄哄的讨论中,被列做标本的那些博客,其实也可算做“名人”的,而且很容易和现实中的个人对上号。我喜欢看王小峰的博客,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这家伙和我是同姓,有亲近感。
2. 我经常看《三联》,总能看到这家伙的文章,算是半个熟人。
3. 这人说话犀利,做事基本靠谱,除了搞第一部博客电影外。关于这事,仔细一想也是能释然的,假如我现在要攒个局喝酒,那么我得挨个去找人,还得自掏腰包,而博客电影能召集一批人无偿服务,另外还能弄出个盛大首映式,最重要的是有人赞助,这样的自娱自乐已经超越无耻,变成NB了。
另一种博客,是新浪式的,代表人物是徐静蕾,巨大的点击量曾经被人从各个角度去讨论,乃至鼓吹要以此赢利,于是终于徐的博客要出书了。我其实也是很喜欢徐,这和喜欢王小峰不同,如果没有博客王小峰绝不是现在的王小峰,而徐静蕾则依然是徐静蕾。从这一点看,王的获利要比徐大,但博客论博客,王就真的高出徐吗,这是仁者见仁的事。所以对新浪博客哧鼻并不是喜欢半匿名博客,讨厌名人博客,至少我看不出老徐有什么讨厌的。我所讨厌的是新浪上那种个人主页式的名人博客,有的只是不断的美化自己,丑化别人,有的就是粘贴一些现成的文章,一副“占着茅坑不拉屎,要拉就拉脑白金”的样子。
对老徐博客的成书,同样可以用解释博客电影的方式来安慰自己。更多的人仍然是愿意把自己写的字变成铅字的,既有面子,又能来钱,如果要有出版社给王小峰打电话说有意出版他的博客,不知道会得到怎样的回答,我真想窃听这通电话。
有人是先成了名,然后写博客,有人是写了博客,然后成了名。这年头安安静静的写博客的,还有谁呢?轻疯冥乐?告诉你吧,他在QQ上也是死乞白脸的拉人去看自己的博客呢!
06.3.22